不想只困在現有的選擇,想不再害怕被取代,學會「如何快速自學輸出」是最快的捷徑。

--

七月底有機會在人資小週末的活動中,用線上短講分享了這個主題「人資如何快速自學輸出?」,這篇文章主要是介紹當天的摘要,並補充一些沒有機會分享的細節,文章內提到的參考來源和推薦書單在文章最後面。

在正式進入介紹自學的架構之前,有兩個觀念是我希望聽眾帶走的。

不論我們是否待在原地,世界都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持續前進。

我在面試一家新創公司時,創辦人問我以我現在對公司的了解,對未來5–10年人才培養系統建置的規劃,我記得自己洋洋灑灑的回答了一大段,結果創辦人問我說:「你現在跟我分享的前提都是這十年間世界沒有任何改變?」聽到他反問的時候,當下我只有一種矇了的感覺。

「對啊,光觀察疫情發生後1–2年對我們生活的改變,我怎麼會用同樣的前提假設,去規劃未來的系統呢?」這也是為什麼在一開始,我以Deloitte報告 Human Resources in 2030 —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作為開場,報告裡面闡述了以兩項參數「自動化程度」與「雇傭關係的信任度」,未來人資會出現的四種工作情境。

自學之前,首先必須先知道「外面世界的方向往哪裡走」,當然逆風而行也不是不行,只是會辛苦些。

專業的累積≠輸出價值的能力

以薪酬舉例,假設一位資深的同仁幫公司算了十年的薪水,他對公司每個人的薪資項目和核薪流程瞭若職掌,有一天公司有併購的計畫,希望他能協助建置併購後的薪酬制度,而且需控制在一定的整體獎酬成本內,他突然發現他最擅長的是算薪水,其他的他不知道能做什麼。

如果專業累積是以「勞動時間」為單位去換算,而不是以「輸出的價值」去衡量,是非常危險的。因為總會有更新鮮的肝,總會有更先進的工具能把流程自動化,而取代不了的是我們把「智慧」輸出為成果的能力。

而是否有「價值」是要問你的客戶、你的老闆,最直接的衡量指標是「他們願不願意用高於平均市價的錢去換取你的時間和智慧?」。

過去因為轉換工作或專案的需求,常常會被丟到一個不熟悉的領域。起初我總用教科書式學習的方式,把材料徹頭徹尾讀一遍,畫滿螢光筆,但我發現,用這樣的方法內化效果差,很快就忘記所讀的內容。

在需要快速有產出、需要快速應變的市場裡,我需要找到另一種方法,所以開始學習「大腦如何自學Learning how to learn」這個主題。

參考不同的學習資源後,我歸納出一個可以快速自學輸出的三步驟:
①WHY- 帶著問題學 → ②HOW- 摸石過河找框架 →③WHAT- 直接輸出

在第一步WHY的部分,重點在於「釐清我們為什麼要學?」和「我們想學到什麼程度?」

學習的動機可能是因為需求導向或是興趣導向,當我們開始學習一項新東西時,如果起因只是因為感覺好像不學就會落後,俗稱的「知識焦慮」,後續能堅持的可能性不大。

如果是需求導向,而不知道想學什麼東西,可以以仰慕的朋友或前輩為標竿,詢問他們是因為有什麼樣的能力,能成為你現在理想中的模樣。

如果是興趣導向,而不知道想學什麼東西,我有兩個建議:一個是都嘗試看看,而且至少要2 – 3次以上,用刪去法比想一次命中更有效。另一個是用身體的生理反應去評估,有沒有是什麼東西是看到、聽到、碰到,你就會心裡癢癢的,或是會一直想的?有時候身體的感性會跑在理性分析前頭,記得抓住它。

在第一步驟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在哪裡,和你想往哪裡去,如果用粗暴一點的方式,就是自己的程度現在在哪裡,和想達到的程度是什麼?是想學到PR值50,超過50%人的程度就好,還是想達到PR值95,能跟高手過招交流。

假設想學鋼琴,希望能彈完一首歌曲為家人慶生,和成為一位可以靠家教鋼琴賺錢需要的程度完全不一樣,如果沒有任何音樂的基礎,想學會完整彈一首曲子,問題可能會是「學會彈這首歌起碼要會的東西是什麼?」「如果我已經會看基本的五線譜,鋼琴的音階和指法可以怎麼學最快?」

在第二步HOW的部分,重點在於快速掌握,為了達到想要的目標,我們所需要了解的概念、事實和程序。

這一步來自於『超速學習』這本書「後設學習」的概念,學一個新東西最重要的是掌握整體的架構,然後判斷走哪一條道路可以最快達到目標,概念、事實和程序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因素。

概念是寫下所有需要理解的「原則與觀念」,事實是寫下所有需要記憶的「知識」像是基本名詞、用語等,而程序則是寫下所有需要「練習的事」。

要如何快速掌握整體的架構,有兩種方法:一種看書,一種找人。

我在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的過程中,主要是用看書,我希望能快速掌握大腦如何學習的原則,得到的是第一手的資訊,因此以書為主。

在翻閱了15本以上的相關書籍後,我找到了一些規律,發現一些不斷被重複提起的觀念和原則,像是要了解「大腦的軟體應用」,也就是大腦的神經元,用什麼方法學習,它們之間會連結得更緊密;「心態的轉變」是初期的關鍵,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決定了一開始的差距;學習總是「分心拖延」怎麼辦,需了解習慣建立背後的心理作用,才能用提示、獎賞和信念去改變,建議直接購買『原子習慣』,裡面有更多的介紹。

對於大腦運作的知識需要了解「長期記憶」、「短期記憶」的差別,長期記憶是像巨型的倉庫,要懂得在適時的時候提取它,短期記憶就像只有1GB的USB,在一定時間滿了就會遺忘;「發散式思考」就像手電筒漫射的光束,可以照亮大範圍,適用於學習新事物,需綜觀全局,跳出熟知框架的時候,「專注式思考」就像手電筒集中的光束,針對我們已知特定熟悉的領域去解決問題,大腦一次只能使用一個模式,關鍵在於如何在兩個模式中自由切換。

而在八成的書裡都不約而同地提到「記筆記的方式」、「覆盤」和「定期輸出」的重要性,因此我歸類為需要練習的事。

另一種找人的方式是找到有經驗、曾經走過這條路的高手,能以架構化的方式,指出如何到達想要的目標,和中間會遇到的坎。通常花錢上線上或實體課程是最快的方式,如果個人有相關的人脈,也可以用請益的方式縮短中間學習的時間。如果已經有初步的學習地圖,只要對比老師的課綱,就能判斷是不是這堂課是不是目前最需要的投資。

把架構填完的時候,要記得標示出個人覺得最有挑戰的概念、事實與程序,這會是後面自學上最需要克服的瓶頸。在第二步,『超速學習』的作者建議用你總學習時間的10%完成這步,剩下的可藉由輸出練習,不斷動態調整,把學習地圖畫得更明確。

白話說,不要陷於畫完一幅最完整的學習地圖,卻連一個練習都沒開始。

在第三步 WHAT的部分,重點在於以既有的輸入,「直接輸出」,並在過程中持續微調,而不是等到覺得輸入夠了,才開始輸出。

想快速輸出的方法,很簡單,先做再說,不要管別人的眼光。想驗證自己是否有內化學習的東西,很簡單,去教人,這是費曼學習法則給我最大的收穫。

你不需要等到100分了,才可以教人。80分的人可以教50分的人,50分的人可以教30分的人。

在講解或寫作的過程中,你會藉由對方的反應和自己輸出的順暢度,去判斷哪裡需要修改,或是哪裡還不夠懂。一個人煩了,你可以再找第二個人,第一次文章沒迴響,可以再二修、三修,直到煉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
當我們能用很簡單的方式,解釋給不同背景的人聽,代表對主題的了解已經到了一定程度,而其中的關鍵就是以輸出反饋。

在2021二月底我設立了每個禮拜至少公開分享一篇文章在FB和Linkedin上,很感謝自己到目前都持續保持這個習慣。在過程中我覺得最開心的是輸出的踏實感,一字一筆都是我的東西,沒有人拿得走。

剛開始是為了自己而寫,漸漸的,開始看每篇文章的回應和分享數,試想哪些主題是大家有興趣,而我也有實際經驗可以分享的,如果偶爾有機會碰到領域的大神回饋,對自己也是最好的學習和鼓勵。

自學和輸出是為了自己,開心很重要,慢也沒關係。

這是我在短講分享最後的結語,我認為學習可以是很快樂、很好玩的事,無關學歷、經歷、智商、年紀,只要有對的心態和方法,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速度開心自學。

老實說我過去的學習都蠻目標導向,很多時候是為了證明什麼,你問我想證明給誰看,我也回答不出來,現在的我,近半年的時間,第一次強烈感受到「想了解一件事的渴望」,不是老師催我,不是因為考試,而是我覺得好玩,所以去學習,而且學習的節奏我可以自己掌握,不用跟其他人比。

希望有更多人能在學習上有一樣開心的感受,如果你也對「自學」和「學習如何學習」有興趣,歡迎加我Linkedin一同交流。

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in/sophietseng-yaowei/

資料參考來源:

  1. Deloitte報告 Human Resources in 2030 —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
  2. 超速學習
    我這樣做, 一個月學會素描, 一年學會四種語言, 完成MIT四年課程
  3. Coursera “Learning how to learn” free online course
  4. 如何學習得更有效率。費曼學習法|學習的知識#6|【閱部客】
  5. 高產出的本事
    用8種表達框架 x 4張圖 x 15分鐘, 文章、簡報、圖解一次到位, 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
  6. 原子習慣 : 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
  7. 大腦喜歡這樣學

推薦書單:

  1. 大腦解鎖 : 史丹佛頂尖學者裘.波勒以最新腦科學推動學習革命
  2. 腦力全開 : 打破局限信念, 加速學習, 開啟無限人生新境界
  3. 打造超人大腦 : 極速閱讀、寫作、持續進化, 新手高速成長的逆襲方程式
  4. 好好學習: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
  5. 高手學習 : 「精英日課」人氣作家, 教你學精、學廣, 煉成別人拿不走的超強自學力

--

--

Sophie Tseng 曾耀葳

崇尚理性,又一頭栽進了最不理性的工作,人資。以善良看待這個世界,喜歡真實,卻又渴望那麼一點反骨。寫文字是為了自我療癒,找一個不大也不小的樹洞避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