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Xchange-招募通路新思考活動心得】在抱怨公司都找不到人之前,老闆、主管和人資都需要想過的一個問題
--
這禮拜六聽了人資小週末創辦人世安哥盧世安 Charles Lu、賴俊銘老師 賴俊銘和小樹屋人資長Jackson Jackson Hung在Xchange的線上分享:「當前招募通路新思考|吸引人才的百萬種招式」。
會去聽的原因很簡單,最近男朋友的新創公司找人遇到了困難,沒有足夠適合的實習生履歷可以篩選,所以帶著如何成為一個賢內助的學習心態參與講座。
三位老師都是理論兼顧實戰的專家,短短兩個小時也喚起自己之前幫新創從0到1招到業務的那段經驗。
招募跟學任何東西都一樣,最重要的是掌握心法,所有的招式是可因應變化的,端看使用者會不會用。
第一個心法:如果還在用被動等待的招募方式,就等著被淘汰,主動出擊才是趨勢。
我們通常在人力銀行或其他招募平台上找到的都是「主動求職者」,當然有時候可能可以挖到寶。
但大多數公司想要有相關專業、即戰力、學習能力高、還要能團隊合作的人,他們在招募平台上往往都不是「我在找工作」的狀態,所以如果沒有主動接觸這些被動求職者,招募漏斗的開口就有一定的限制,只能在既有的小池子內挑出可用的。
尤其在公司沒有一定品牌的時候,1對1客製化的招募就非常重要,因為公司賣的並不是品牌,而是創辦人、公司的願景,與產品的前瞻性與未來性。
不管是創辦人、共同創辦人、招募主管或人資其實都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跟自己的針對群族接觸、交流,並產生一定程度的弱連結。
想要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鉤,在目前人才競爭這麼激烈的市場,只會欲哭無淚。
第二個心法:重點不在一定要用哪個招募管道,而是透過什麼樣的管道和方式,能最有效觸及到你想要找的人。
這個前提是你很清楚自己的針對族群是誰,如果連這個都沒辦法釐清,不管是建社群、或是不斷在各個FB社群中曝光,都是事倍功半。
就像賴老師分享的,今天如果是找特定地區的作業員,以地緣的關係,有一位人資想到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連結里長,讓公司招募的職缺廣告能夠跟著垃圾車大街小巷的播放,很快的就招到預期的人數。
如果是白領或高階主管,假設沒有相關的人脈,LinkedIn是非常有機會可以跟本人溝通的平台,一定要把握,把自己的Profile建立好,並且有一定數量的第一度連結,通常500位聯絡人算是一個有在持續經營的標竿數字。
小樹屋Jackson也非常大方的分享了不同接觸人才的管道,包含傳統的招募的平台104、新創招募平台(Yourator, MeetJobs)、Facebook Ads (Meta)、Google jobs、實習透視鏡(Intern lens)
社群式平台如Facebook, LinkedIn, PTT, Dcard, Line, IG, Blink等;特定的人才社群如Xchange, Jumpstart, 人資小週末等
線上學習平台像Yotta, Hahow, PressPlay;教育組織如Alphacamp, 5xRuby五倍紅寶石,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, CodeMentor等
獵頭顧問如Adecco, Manpower, Michael Page;招募新鮮人和實習生的管道如最近剛瘋狂搶完的台大徵才攤位、產學合作計畫、學校系所、社團;專屬媒體的僱主品牌曝光如Digitimes,Meet創業小聚, TechOrange,數位時代等。
簡而言之,我們缺的不是管道,而是先釐清楚我們想要的人長什麼樣子。
他們會在哪些平台出沒,然後再「長期」的去和裡面的人「互動交流」,不是單純用職缺訊息洗版,這是沒有捷徑可抄的。
最後也別忘了用招募成本、招募時間、招募成效、附加價值去做評估,招募都是一波一波的,快的話大概1–2個禮拜就能見真章,要記得動態調整,不要在錯的平台上投注過多心力。
在台上聽兩位老師分享的故事看似雲淡風輕,真正做過招募的,就知道為了增加在招募漏斗各個階段那1–3%的轉換率,需要被拒絕過多少次和來回的溝通,才能在人才「成功報到」那一天稍稍鬆口氣。
第三個心法:以後的招募是C To C的世界,而不再是Bto C的世界,每個人出去就是公司的招募代表。
為什麼很多公司招內部人資招募的都喜歡用有獵頭背景的人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人脈和具有業務的特質。
當我們面對求職者時,我們就是他們對這家公司的第一印象,簡白一點,有料的候選人有時候都是跟著獵頭走的,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推薦的工作是真的能成為他們職涯的跳板。
除非公司的品牌大到如Google, Tesla, Amazon這種,不然只要一站出去,每個經營、管理階層都至少要有能讓潛在候選人對公司感興趣的能力!
這邊賴老師也提到了實作的技巧,要知道用誰的名義接觸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我之前在新創幫CEO約澳洲和印尼的人資主管和獵頭顧問做Coffee chat產業交流的時候,我用的是我們CEO的LinkedIn帳號,因為他本身的經歷很吸引人,所以就算是陌生的訊息開發,邀請的成功率也可以達到50%。
簡而言之,也要善用自己身邊的資源,如果你是要找工程師,用漂亮女生大頭貼的效果真的會好很多(笑)。
最後我覺得找人才真的就是要主動、主動、再主動,好的人才帶你上天堂,不適合的人才會拖著整個公司一起往下走。
招募從來不只是人資的事,而是整個公司一起思考、實踐,用什麼樣的方式,能夠讓好的人才至少願意跟我們聊!
所以下次再有人抱怨怎麼都找不到好的人的時候,可以先問看看他們這個問題:「我們真的所有能做的都做了嗎?」「我們真的有用對的方法,去接觸到我們想要的Target Group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