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我們普通人來說,到底是當通才好,還是當專才好?答案是:當一個專業的通才比較好。
--
我從誠品隨意挑起這本書時,只是因為「自學力」三個字,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,它會顛覆我個人對成為一個專才還是通才的認知,和導正了我對知識變現的觀念。
一開頭,作者就跟我說:「專精不是適合的人生之道。很多人先入為主,努力想要在單一件事上做到最好,但是,最好的機會,不會給只想著要精於一項技能的人,而是給有能力把很多事都做到夠好,並能適當組合起來的人。」
書本名稱是《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》,作者是派特·福林。
剛出社會的我可能會對這本書的概念嗤之以鼻,對當時的我而言,成為一個專家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,我想在某個領域達到卓越,就像日本的職人般,有一個無可取代的技能,受人尊敬。
但工作了幾年後,我的想法有了改變。
我意識到自己無法像奧運選手一樣花10–20年訓練,只為到達世界的最頂端,雖然很殘酷,但我自己很清楚我的能力。我能做到的是不一樣的事,我可以成為一個「專業的通才」。
以下為書中提到的3個會挑戰大多數人既有思維的觀點:
一、 與其當專才,不如當一個專業的通才。
本質上來說,專精會造成不幸,因為我們唯一的目標是要努力成為「最好的」那一個,但即便我們克服重重挑戰成為最好的哪一個,我們也會長陷於需要保持巔峰的恐懼。
而成為通才之後,就沒有這樣的困擾,因為重點不在於打敗誰,成為最好的哪一個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整合自己的技能,享受每個活動的幸福感,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贏過多少人。
我在新創工作的時候,有一次下班跟同事在酒吧聊天,聊到成長這件事,我說:「我好像在爬一個永無止境的山峰,每當我好不容易越過一個山頭,卻發現有個更高的頂峰,我沒辦法停下來,但我不確定我是否能支撐到爬到另一個山頭的時刻。」
現在的我能回答自己當時的問題了:如果要跟身邊所有的佼佼者比,為了自己的健康,直接下山會比較好。我需要清楚知道我爬到哪個山頭,就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風景,到了就繼續爬下一座山,那就夠了。
二、不管是什麼事,在多數事情上比多數人做得更好,比做到最好來得好。
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「馬利與我」,主角的境遇跟這句話的道理不謀而合,約翰是一個平面媒體的員工,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專欄,在媒體業,會寫字的人如過江之鯽。
主角不是最世界最會寫作的人,而最後讓他一砲而紅的專欄是他與馬利的故事,他結合了他「說故事的能力」、「幽默感」和「對生活高度敏銳的觀察力」,讓馬利成為全世界最響當當的狗名字。
愛上全世界最糟糕的狗是一種什麼體驗,下面這段原書的摘錄可以給你一點感覺。
「把狗管好!」『我最大』小姐大喊。我用盡全力,但牠就是學不會。這時候,其他狗都伴著主人昂首踏步。我低聲說:「要命啊,馬利,我們家的面子快被你丟光了。」
『我最大』小姐站在另一邊,指著馬利和我,向全班說我們是練習跟隨指令的錯誤示範。她伸出手,不耐煩地說:「來,我示範給你看。」我把狗鍊遞給她,她迅速把馬利拉回來,就定位置,往上拉馴狗帶,命令牠坐下。結果,馬利當然是用力坐下,期待地看著她。可惡。
『我最大』小姐俐落一拉,帶著馬利往前走,但牠幾乎瞬間往前竄。講師用力糾正牠,弄得牠失去平衡,踉踉蹌蹌,上氣不接下氣,卻又再往前竄,看似要把她的手拔下來。我應該覺得慚愧才對,但我有一種怪異的滿足感,覺得自己沉冤得雪。
她也沒有比我好多少,同學在旁邊偷笑,我心中升起一股變態的自豪。看吧,我的狗對每個人都很壞,不是只有我而已!
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是什麼樣的程度,書中給了很明確的答案,用80/20法則,絕對不要在做一件事情上,做到「好」過80%的程度,因為一旦達到這個境地,就不再只是通才了。
三、好的通才是短期的專才,意思是指我們一次只專注於一、兩件事。
大多數人對於通才的誤解是「樣樣通、樣樣不精」,而這裡的通才是「聚焦」在自己想解決的1–2個問題,並在一定時間內大量刻意練習。這樣的練習需要個人願意犧牲某個領域上的收穫,以換取自己的「專注力」在最想要解決的問題。
舉例來說,擺脫焦慮一直是作者想解決的問題,當他的導師問他有多想要擺脫焦慮,他回答:「就像在剪頭髮時,一定要拍掉掉在脖子後方上細毛一樣的討厭」。但事實上,他一天只花五分鐘在冥想上。
導師給了一句提醒:「冥想就像培養任何技能一樣,任何技能都需要靠專注和強度來磨練,你不能只是在你方便的時候去做冥想,就像你不會用這種隨意的態度去做運動或練吉他,卻希望自己能越變越好。」
重點是,當我們決定了我們最想提升的領域衝刺時,我們要能接受其他領域的發展腳步一定會變慢;當我們在追求某方面的進度時,如果某些領域不進反退,我們也要坦然面對。
短期的少許犧牲,可以換來長期可觀的進步,這就是短期專精。
而在想提升的能力層面,作者提供了三個面向給讀者參考,我個人覺得很實用:
一個是「關鍵統合能力」,像是用途較全面的基礎能力,包含邏輯力和寫作力;一個是「興趣技能」,就是我們平常喜歡做的事,像是看電影或是聽音樂;最後一個是需求導向技能,指為了支撐興趣衍生的能力,像是行銷或是溝通力。
用我們熟悉的語言來解讀,這本書的內容初看像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斜槓者,如何快速地學習跨域的知識技巧,進而轉化成個人收入和影響力的書。
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作者強調的觀念,我們總是羨慕那些比我們成功的人,卻沒有了解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。他們都很了解人為什麼行動、知道如何吸引行動、瞭解如何創作和提供方案、服務和貨物,讓人們感受到他們能提供一個解決的方案,而這都是成為一個通才的必備技能。
要成為一個專業的通才,我們需要掌握一個關鍵的心態,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靠別人的技能才有辦法解決的難題,唯一的問題是,我們大多數不會用這種觀點來看事情。」
而在學習成為一個通才的路上,我們的任務就是讓其他人看到這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