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問-化異見為助力的關鍵說服力】有效的說服不只在於問出的問題,更是問問題前的思考
--
以前的我很少問問題,因為自尊心作祟,怕別人輕易看破了什麼。
現在的我比較敢提問,你說前後的差別是什麼,我想是認知到「愚蠢的問題總比愚蠢的答案好。」
今天介紹的這本好書「好問」的作者背景非常有趣,特雷·高迪是前美國聯邦檢察官暨眾議院議員。
「好問」表達的主旨為「不管我們是要說服別人或是與人爭論,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問。」
「好問」作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面對了數百場法院的審判與國會聽證會,在一群素未謀面的陪審團和利益糾葛不清的黨派面前,他只能在有限的幾分鐘內說服他們,而提問的問題成了影響成敗的關鍵。
我收穫最多的不在於手法,而在於他在每場審判或議會質詢前「跟自己對話的過程」。
沒有充份準備的提問就是等著失敗,這是我在「好問」這本書最受用的心得。
一、想開口說服別人前,我們必須先學會問自己一個最基本的問題:「我們想實現什麼?」
從想說服自己的家人去打疫苗、想鼓勵同事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共同合作的專案、到說服老闆採用個人的提案,生活中充滿了我們想說服他人的情境。
然而我們首先必須誠實的回答這幾個問題:我們的目標是什麼?交流結束後,我們怎麼衡量成功?誰是我們的陪審團?還有證明起來有多困難?
與人溝通的目標不脫離這幾個向度,我們是想建立關係、修復關係、提升關係、或結束關係?我們是想安撫糾紛還是激怒他人?我們的目標是達成共識還是造成衝突?
說服是一場精心計劃的表演,從開場到結尾,都必須清楚知道目標在哪裡。
之前對說服家中長輩打疫苗這件事,我非常頭大,因為家人通常是最棘手的陪審團。後來我重新審思了「我想要實現什麼?」,其實我只希望他們身體健康,面對病毒能有基礎的防護力,不要讓我黑髮人送白髮人。
所以我打消了要求他們盡快登記打疫苗的想法,問了很多他們是如何看打疫苗這件事的問題。
最後我沒有成功說服他們,但也沒關係,因為至始至終,我的目標都是提升跟家人的關係,不是達成「你去給我打疫苗」的共識。
我能做到的是提供我所在乎的事實,剩下的就是他們自己的決定。
二、如果目的是說服別人,我們事前必須充分掌握自己堅定相信的事實。
事實指的是:實際存在並具有客觀事實的情況。有些事實可以證明,而沮喪的是有些事實則不能證明。
一個無法證明的事實會影響我們說服他人的能力,但並不會削減這個事實的存在。
說服最重要的功課是學習區別出什麼是事實,是真的「事實」,抑或是理念、觀點、和感受。
法庭戲劇我們最常看到的是律師和檢察官的舉證責任,對於找到的事實,我們必須問我們自己,我們是否堅定地相信?
不只有確信,而是堅定地相信。在1%-100%的範圍內,用收集到的事實,對我們所說的、所做的,達到抱持95%確定性的嚴苛標準。
「好問」作者面對的多數是嚴重的刑事案件如謀殺、虐童等,簡單來說,他所舉證任何所謂的事實,有可能左右了一個人的生命。我們不可能知道一件事所有的全貌,但我們不能降低對於判斷事實的標準。
我們能做的是抽絲剝繭,了解我們猶豫不決的原因,然後找到事實反駁或證明,直到自己的確信度達到95%。
每一個自己或他人提出的事實就像一棵種子,當別人對我們的想法剝下懷疑的種子時,我們需要當心。而當我們需要在別人心中播下這顆種子時,也需特別留心。
每當我們想說服別人、做重大決定的時候,問問自己,那顆讓對方猶豫不決、懷疑的種子是什麼?
假設今天閨蜜的伴侶出軌,我們要說服她分手,證據有對方親密接觸的照片,然而這就能代表「出軌」嗎?
95%的標準非常嚴苛,但同時也是一把量尺,讓我們說服時,不會斷章取義,以事實為佐證。
三、找出共同性、而並非共識。
「好問」告訴我們:有時候,我們能做到最有說服力的事情,就是告訴意見跟我們相左的人,我們正好好地理解他們的想法。說服就是行動,求同存異而非達成完全共識,這樣的目標更容易實現。
生命從何時開始、要不要有死刑、該不該改課綱、槍枝應不應該管制、要不要信某個宗教?
有太多時候,我們太想要說服對方,而忘了說服的藝術並不是要贏得他人支持,而是要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。
許多時候並不是只有黑和白,Yes和No,在中間灰色的地帶讓彼此靠近一點,才是說服的藝術。
說服是可以被練習的,我們可以從作者常給年輕訴訟律師做的練習開始:「站起來,說服一個人去看我們最喜歡的電影。」
這個挑戰在於,讓對方相信你最喜歡的電影值得花時間去看。對了,插播一下,沙丘很好看可以去看!
以前我好希望得到問一本好問題的秘笈,讓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現在我了解到,提問不只是問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問題,重點在問問題前的思考過程,我們到底想實現什麼?誰是我們的陪審團?然後用提問去進一步接近我們想要的目標。
我很喜歡中文封面上的一句話:It doesn’t hurt to ask. 你覺得呢?